1、生活習(xí)性不同:
(1)鷓鴣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于結(jié)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隱藏在草叢或灌木叢里,極難發(fā)現(xiàn)。受驚后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
(2)石雞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nóng)田地中覓食,遇驚后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qiáng)且迅速,但飛不多遠(yuǎn)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
2、棲息環(huán)境不同:
(1)鷓鴣喜歡活動于次生林、低矮灌木林、雜木林、尤其喜歡生活在上有稀疏樹木遮頂,下方有落葉草少的環(huán)境。
(2)石雞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巖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見于空曠的原野,更不見于森林地帶。
3、分布范圍不同:
(1)鷓鴣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泰國、越南、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廣大地區(qū)。
(2)石雞的分布范圍: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保加利亞、中國、塞浦路斯、埃及、格魯吉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蒙古、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羅斯聯(lián)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dāng)⒗麃喒埠蛧?、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
4、外形不同:
(1)鷓鴣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上體近黑褐色,向后轉(zhuǎn)為黃褐色,上背具白色圓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為白色橫斑;肩羽黑褐色,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滿布以淡黃色圓斑;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沾黃,綴有少許黑褐色橫斑;尾下覆羽栗黃色。
(2)石雞頭頂至后頸紅褐色,額部較灰,頭頂兩側(cè)亦沾淺灰色。后頸兩側(cè)灰橄欖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紅色,并延至內(nèi)側(cè)肩羽和胸側(cè);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欖色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淺棕色;尾下覆羽亦為深棕色。
5、食物不同:
(1)鷓鴣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nóng)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2)石雞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nóng)地取食谷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鷓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雞
(一)外觀不同:
鷓鴣:鷓鴣的喙是黑色或褐色的,羽毛大多黑白相雜,長得比石雞更為俏麗。頭頂黑褐色,四周圍有棕栗色,臉部有一條寬闊的白帶從眼睛的前面開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這條白帶的上面和下面還鑲嵌著濃黑色的邊兒。
石雞:石雞的喙是紅色,在頭側(cè)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huán)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
(二)在生物學(xué)中分類不同:
鷓鴣:鷓鴣在動物分類中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鷓鴣屬。
石雞:石雞在動物分類中屬鳥綱、雞形目、雉科、石雞屬。
(三)生活習(xí)性不同:
鷓鴣: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鷓鴣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nóng)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石雞:不經(jīng)常飛翔,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qiáng)且迅速,但飛不多遠(yuǎn)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nóng)地取食谷物。
(四)叫聲不同:
鷓鴣:雄鳥有著美妙的歌喉。每當(dāng)春暖花開之時,在晨曦照耀下,雄鳥們飛落在高高的巖石上或樹枝上,放聲歌唱,往往是一鳥高唱,群鳥響應(yīng),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jī)。
石雞: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巖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聲,故當(dāng)?shù)厝罕姺Q之為‘嘎嘎雞’。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后逐漸加快,并重復(fù)多次。
(五)分布不同:
鷓鴣:鷓鴣分布于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中國僅分布一種。
石雞:石雞分布于歐洲南部、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在我國有7個亞種,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經(jīng)華北到東北的西南部,野生石雞較野生鷓鴣易于馴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鷓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石雞
鷓鴣:又名中華鷓鴣,是鳥類的一種,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
石雞:是中型雉類,共有14個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于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cè)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huán)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
區(qū)別:
鷓鴣:物種分類是鳥類→雞形目→雉科→鷓鴣屬。
?石雞:物種分類是鳥類→雞雞形目→雉科→石雞屬→石雞種。
鷓鴣是鳥類的一種,物種分類是鳥類→雞形目→雉科→鷓鴣屬。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南部各省,一般為中華鷓鴣,屬省級保護(hù)動物。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chǎn)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另有相關(guān)名稱詞牌名和樂器。
石雞又叫美國鷓鴣、嘎嘎雞、紅腿雞、朵拉雞等。物種分類是鳥類→雞雞形目→雉科→石雞屬→石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cè)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huán)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中央尾羽棕灰色,其余尾羽栗色。
鷓鴣是什么,近10年來,為什么養(yǎng)殖鷓鴣的人越來越多,并不是因為他叫什么名字,也并不是被一部分炒種著改了名字,而是他給一部分養(yǎng)殖戶確實帶來了效益和利潤,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同于雞鴨鵝的珍禽美味。但是石雞是什么,也曾聽說過,因為在內(nèi)蒙或者在銀川一帶山里是有的,但是屬于禁止捕殺的,他們叫石雞子,也有的叫呱呱雞,但,它們是不能來進(jìn)行大規(guī)模繁殖的物種,所以只能進(jìn)行養(yǎng)殖幾只來玩耍而已。在東北一帶這種生長在山里的鷓鴣被叫作飛龍鳥。價格昂貴,無法讓消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