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魚類的孢子蟲病

來源:wisdom-airtools.cn???時間:2023-04-15 19:06???點擊:175??編輯:admin???手機版

先分清是哪類病害,養(yǎng)的什么魚。

孢子蟲是一大類致病原生動物,種類繁多,關于魚病孢子蟲就有不少,腸系膜、腮、腦、脊髓、內臟都可以寄生,碘泡蟲是鯉類的主要病害生物,一般要防治為主,魚群感染就太晚了。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徹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減少此病發(fā)生;

2、魚種放養(yǎng)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錳酸鉀,攪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濃度的溶液,浸洗魚種30分鐘,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攪拌成懸浮液,浸洗魚種30分鐘。

粘孢子蟲病治療

該病是由粘孢子蟲寄生于魚的皮膚、鰓、腸道和神經系統(tǒng)所引起。魚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點狀和瘤狀,常見的粘孢子蟲有餅形碘孢蟲、野鯉磺孢蟲,鯽碘孢蟲、鰱碘孢蟲等。 癥狀:病魚消瘦、體色發(fā)黑、離群獨游或焦躁不安而狂游,10月到來年2月對魚種危害極大。 治療方法:1、90%晶體敵百蟲畝米水深的魚塘用1斤全池潑灑,間隔3天~4天,再潑一次。2、每萬尾魚種或100斤魚的重量用75克食用硫磺粉拌料投喂,連喂一星期。3、每斤飼料加10克90%晶體敵百蟲喂魚,可治腸道寄生的粘孢子蟲。此法治指環(huán)蟲病也有效。

以下資料對比一下,具體做法最好咨詢專家。

其他分類

1.瘋狂病 又稱白鰱瘋狂病、瘋刀兒、鰱碘泡蟲病。由鰱碘泡蟲寄生在白鰱各種器官組織中引起,其中尤以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為主,如腦、脊髓、腦顱腔內擬淋巴液、神經、嗅覺系統(tǒng)和平衡、聽覺系統(tǒng)等。鰱魚苗剛出膜即可被感染,目前在生產上主要是危害1足齡白鰱,疾病嚴重時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病魚的肉味不鮮而腥味重,并且很瘦,所以未死的魚商品價值也受嚴重影響。此病在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中都有發(fā)生,尤以浙江杭州地區(qū)最為嚴重。

嚴重感染時,病魚極度消瘦,頭大尾小,尾部上翹,體重僅為健康魚的一半左右,頭長為尾柄高的2.95倍(健康魚為2.2-2.3倍),體色暗淡無光澤;病魚在水中離群獨自急游打轉,常跳出水面,復又鉆入水中,如此反復多次而死;死時頭常鉆入泥中;有的側向一邊游泳打轉,失去平衡和攝食能力而死,故稱瘋狂病。剖開魚體,可見鰱碘泡蟲寄生處形成大小不一、肉眼可見的白色胞囊;肝臟、脾臟萎縮,腹腔內有腹水,小腦迷走葉顯著充血;病魚嚴重貧血。

2.餅形碘泡蟲病 草魚育苗期間的一種嚴重魚病。由餅形碘泡蟲寄生引起,主要寄生在草魚的腸壁,尤以前腸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層為多;全國各養(yǎng)魚地區(qū)都有發(fā)生,以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為嚴重;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魚苗下塘后12天即被感染,引起大批死亡;當水溫27-30℃時,該蟲在草魚魚體內發(fā)育一代需12-15天;用老化6-8個月的孢子進行人工感染草魚魚苗,100%發(fā)病。主要危害全長在5厘米以下的草魚,同池混養(yǎng)的鳙、鰱、青魚不患病。該病流行于5-7月,尤以5-6月為甚。

餅形碘泡蟲寄生處形成許多白色小胞囊,胞囊有宿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病魚體色發(fā)黑;消瘦,腹部略膨大,鰓呈淡紅色,貧血,腸內無食,前腸增粗,腸壁組織發(fā)生變性壞死;當大量餅形碘泡蟲寄生在脊椎時,可引起魚體彎曲。

四川省報道,餅形碘泡蟲寄生在鯉魚苗種的肌肉內,形成白色胞囊,病魚體表高低不平,生長緩慢,疾病嚴重時引起大量死亡。

3.野鯉碘泡蟲病 野鯉碘泡蟲寄生在鯪魚魚苗、夏花的皮膚及鰓上,形成許多灰白色瘤狀或點狀胞囊,尤以體表為多,嚴重時影響病魚的呼吸、游動和攝食,最后衰竭死亡。該病主要發(fā)生在廣東、廣西等地。

野鯉碘泡蟲寄生在鯉的鰓弓及鰓上,形成大量灰白色瘤狀大胞囊,這些大胞囊是由許多小胞囊融合而成,胞囊有宿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嚴重時可引起病魚死亡。該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生。

4.鯽碘泡蟲病 由鯽碘泡蟲及庫斑碘泡蟲等寄生在銀鯽頭后背部肌肉,引起瘤狀突起的疾病,稱鯽碘泡蟲病。該病在上海、江蘇、浙江、東北等地的池塘、湖泊、河流中較為常見;有的地區(qū)發(fā)病率可高達40%,雖一般不引起病魚大批死亡,但在缺氧時就很容易死亡;同時即使不死,病魚因丑陋而失去商品價值,損失也是很大的。碘泡蟲侵入銀鯽的骨骼肌后,進行大量繁殖,僅有碘泡蟲本身的囊膜形成一個個肉眼看不見的微胞囊,宿主不形成任何胞囊壁將其包圍,當碘泡蟲成熟后就散在肌纖維中。碘泡蟲多數是從 肌纖維的外面侵入、繁殖及取代肌纖維;少數是鉆入肌纖維內進行繁殖,從肌纖維中間逐步向外取代肌纖維。碘泡蟲在銀鯽頭后背部肌肉中是鉆到那里就在那里繁殖,因此,肌纖維和碘泡蟲相混雜,只有在瘤狀突起中間的肌纖維才全部被碘泡蟲所取代;在此同時碘泡蟲又不鉆入魚的背鰭以后及腹部肌肉,形成瘤狀突起。當瘤狀突起較大時,手摸患處很柔軟,好似快要漲破一樣;瘤狀突起向前可突出頭頂骨0.5厘米,高出頭頂骨2.1厘米,后面到背鰭第4根鰭條基部,下面到側線處。

5.圓形碘泡蟲病 圓形碘泡蟲寄生在鯉、鯽的頭部、鰓弓及鰭上,形成許多肉眼可見的胞囊,這些胞囊都有宿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且這些肉眼可見的大胞囊都是由多個小胞囊融合而成。該病在全國各地的池塘、湖泊、河流、水庫中都有發(fā)生,雖一般不引起病魚大批死亡,但嚴重感染時,1條病魚體上有數百個肉眼可見的大胞囊,病魚極其丑陋,就失去商品價值。

6.異形碘泡蟲病 異形碘泡蟲寄生在鳙、鰱的鰓上,形成許多針頭大小的白色胞囊。嚴重時,病魚離群獨游,魚體瘦弱,背似刀刃,體表失去光澤,鰓蓋兩側常充血,鰓絲呈紫紅色,黏液增多,病魚呼吸困難,當水中溶氧低時很易死亡。主要危害魚苗、魚種,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都有發(fā)生。

7.尾孢蟲病 多格里尾孢蟲寄生在鱖的鰓絲及鰓弓上,形成白色大胞囊。大胞囊由多個小胞囊融合而成,融合處壁發(fā)生纖維素樣變,最后消失;胞囊均有宿主形成的結締組織膜包圍,其中主要為膠原纖維,并有少量纖維細胞及毛細血管;在大胞囊外面還有宿主增生的上皮細胞和黏液細胞覆蓋。當孢子成熟后,大胞囊的壁也發(fā)生纖維素樣變,胞囊破裂,孢子放出,最后整個大胞囊消失。只有當大量寄生時才會引起病魚死亡,尤其當水中缺氧時。

危害烏鱧的主要是中華尾孢蟲,主要是危害夏花魚種,嚴重時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生,尤以華南和長江流域一帶為嚴重。尾孢子蟲在烏鱧的各器官組織都可寄生,主要是侵襲皮膚及鰭,形成淡黃色胞囊,胞囊無一定形狀。

蟾胡子鲇在苗種飼養(yǎng)階段也?;嘉叉呦x病,在皮膚、鰓和鰭上形成很多橢圓形胞囊,嚴重時可引起病魚死亡。

8.鰱旋縫蟲病 鰱旋縫蟲寄生在鰱的肌肉、鰓蓋、眼眶周圍、皮膚、鰭基及腎臟等處,形成淡黃色、大小不一的粒狀胞囊,嚴重時胞囊可連成一片。病魚瘦弱,比健康魚的體重輕1/4-1/3,有時眼球突出,病魚緩慢死亡,不死的病魚也因丑陋而失去商品價值,主要流行于浙江菱湖地區(qū)。

9.腦黏體蟲病 又稱眩暈病、旋轉病、昏眩,是口岸魚類檢疫對象之一。主要危害虹鱒、大西洋鮭、河鱒等鮭科魚類,從魚開始攝食后的數周內是最主要的感染期,是苗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我國雖已發(fā)現有此病原體,但尚未發(fā)現有病例報道。

腦黏體蟲寄生在魚的頭骨及脊椎骨的軟骨組織,破壞聽覺平衡器及交感神經,使魚追逐自身尾部而旋轉運動,尾部發(fā)黑,魚極度瘦弱而死;殘存的魚隨著魚體長大,黑色逐漸消失,停止旋轉運動,留下脊椎彎曲,眼后部凹陷,下頜不能閉合或折彎等后遺癥。

10.中華黏體蟲病 中華黏體蟲寄生在鯉魚腸的內、外壁上,形成許多乳白色芝麻狀胞囊,嚴重影響鯉魚的生長發(fā)育,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生,尤以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為嚴重。

11.時珍黏體蟲病 又稱鰱水臌病。時珍黏體蟲寄生在鰱的各器官組織,但主要寄生在腹腔內,形成絲狀、扁帶狀、塊狀、分枝不規(guī)則形胞囊,嚴重時胞囊占魚體重的1/4,病魚腹部膨大,魚體消瘦,體重僅為健康魚的一半左右,內臟萎縮,腹腔積水;病魚失去平衡,離群獨游,體色發(fā)黑,體表少黏液,摸之有粗糙感。病魚煮后魚肉化水無味,故稱水臌病。流行于廣東,病情嚴重時可引起病魚死亡。

12.增生性腎臟病 又稱脹鰾癥。陳畢生等(1991)報道,黏體蟲寄生在硬頭鱒、美洲紅點鮭、鱒、紅點鮭、石斑魚、鯽魚、金槍魚、鯛等多種海、淡水魚類的腎臟、脾臟、肝臟、鰾、膀胱、消化道等器官組織內,形成白色胞囊。流行于我國廣東、福建、浙江、海南、東北等地。病魚腹部膨大,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失去平衡;或在水中打轉,或沉臥網底;體色變淡或變暗,發(fā)病后數天死亡。病魚患病時間長后,可見體表充血,鱗片脫落,鰭條損傷。剖開病魚腹部,可見鰾充滿氣體,極度膨脹,有明顯的微血管網分布,膨大的鰾壓迫其他內臟;腎臟深褐色,腫大或萎縮變硬;肝臟棕褐色,微腫,嚴重時體積縮??;膽囊圓脹,約為健康魚膽囊的2-3倍;脾臟腫大,為健康魚的2倍,略硬實而變暗;性腺萎縮。

13.兩極蟲病 兩極蟲寄生在鰻鱺的皮膚,形成大量白色胞囊,雖不引起病魚大批死亡,但因病魚丑陋,喪失商品價值,損失還是很大的。兩極蟲有些種類寄生在鰱、鳙、青魚、草魚、鯉等的腎臟、膽囊、膀胱等處,但尚未見有病例報道。

14.鰱四極蟲病 鰱四極蟲寄生在鰱的膽囊內,嚴重時可引起病魚消瘦,體色變黑,眼圈出現點狀充血,或眼球突出,鰭的基部和腹部呈黃色,肝臟呈淡黃色或蒼白色,膽囊極大,充滿黃色或黃褐色的膽汁;腸內充滿黃色的黏狀物;個別病魚體腔積水。鰱四極蟲在6、7月感染鰱魚魚苗,越冬期在魚體內處于變態(tài)期,在越冬后期形成第一批成熟孢子,常并發(fā)水霉病、斜管蟲病,而引起病魚大批死亡。流行于東北地區(qū)。

15.鯪單極蟲病 鯪單極蟲寄生在鯉、鯽、散鱗鏡鯉、鯉鯽雜交魚的鱗下,形成許多淡黃色大胞囊,每個大胞囊由多個小胞囊融合而成,最大的可達乒乓球大小,寄生處鱗片豎起,病魚極其丑陋,完全失去商品價值。在長江流域均有發(fā)生。

16.吉陶單極蟲病 吉陶單極蟲寄生在鯉、散鱗鏡鯉的前、中腸的腸壁,形成很多形狀不規(guī)則的大胞囊,突出于腸腔內,將腸管堵塞漲粗,腸壁變薄而透明,腹腔積水,肝呈淡黃色或蒼白,性腺萎縮,腹腔積水,病魚消瘦、貧血,逐漸餓死。在湖南、湖北、江蘇、上海、遼寧、貴州、蘭州等地都有發(fā)生。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