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烏魚草魚鯉魚帶魚鰻魚的外形特征是什么啊?

來源:wisdom-airtools.cn???時間:2023-03-25 11:34???點擊:65??編輯:admin???手機版

?úó?&in=1 烏魚

一、概述

烏魚,又名黑魚、生魚、鱧魚、才魚等,屬鱸形目,鱧科。在我國,鱧科魚類有兩屬:鱧屬和月鱧屬。鱧屬內有烏鱧(及黑龍江亞種)、斑鱧、甲鱧、眼鱧、點鱧、鱧、紋鱧等7種;月鱧屬僅有月鱧一種。目前作為養(yǎng)殖對象的是烏鱧和斑鱧。

烏鱧除高原地區(qū)外,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及北至黑龍江一帶,尤以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居多。長江流域以南亦有,但較少見。烏鱧的黑龍江亞種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流域的南部以及烏蘇里江流域和興凱湖、松花江等沼澤地帶。斑鱧則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尤其是廣東、廣西、臺灣、福建、云南等地較常見。

烏鱧肉質細嫩,口味鮮美,且營養(yǎng)價值頗高,因而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是人們喜愛的上乘菜肴。此外,鲺魚還具有去瘀生新、滋補調養(yǎng)、健脾利水的醫(yī)療功效。病后、產后以及手 術后食用,有生肌補血、加速愈合傷口的作用,也可治療水腫、濕痹、腳氣、痔瘡、疥癬等癥。

烏鱧對外界環(huán)境要求不嚴格,生活適應能力較強,即使在溶氧不足的水域中仍能生存。烏魚在養(yǎng)殖上要求不高,生長迅速,運輸方便,近年來隨著國內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和國外貿易的需要,烏魚漸成為特種養(yǎng)殖品種一族,烏魚的養(yǎng)殖技術已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二、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tài)特征

烏魚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于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于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狀,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

烏鱧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guī)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 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guī)則斑點。

烏鱧魚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guī)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鱗片,行于體側中部,后延至尾基。

烏鱧背鰭頗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于胸鰭基底上方,距吻端較近。腹鰭短小,起點于背鰭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于背鰭,起點于痛鰭第15-16根鰭條下方。尾鰭圓形。肛門緊位于臀鰭前方。

烏鱧鰾單室,細長,前端圓形,末端較尖,延至臀鰭基底上方。胃呈囊狀,幽門垂2個,粗長,約為腸1/3。腸短雙曲,長于體長二分之一。

烏鱧的黑龍江亞種主要特征為:背部顏色為深綠黑色,體側有不規(guī)則黑綠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部同色,胸鰭和臀鰭色淺。

烏鱧與斑鱧的主要差別是:烏鱧體較長,斑鱧缽較短;兩者頭頂部斑紋也有明顯差別:烏鱧頭頂部有七星狀斑紋,斑鱧頭頂部則呈近似一八八三個字之斑紋;此外,烏鱧的頭比較尖長,更似蛇。

(二)生活習性

烏魚是營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于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庫、池塘等水域內。時常潛于水底層,以擺動其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

烏魚對水體中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適應性強,尤其對缺氧、水溫和不良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水體缺氧時,它可以不將頭露出水面。借助在鰓腔內由第一鰓弓背面的上鰓骨和舌頜骨伸展出的骨片組成的鰓上器,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即使在少水和無水的潮濕地帶,也能生存相當長時間。烏魚的生存水溫為0-41℃,最適水溫為16-30℃。當春季水溫達到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夏令季節(jié)活動于水體的上層;秋季水溫下降到6℃以下時,游動緩慢,常潛伏于水深處;冬季水溫接近0℃時,則蟄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動。

烏魚具有很強的跳躍能力。當天氣悶熱、下雨漲水時,烏魚往往會躍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沖擊時也會激起魚躍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餌料不足時,亦會向他池轉移,轉移時其身體似蛇形,緩緩向前移動。

(三)食性

烏魚為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且較為貪食。捕食對象隨魚體大小而異。體長3厘米以下的苗種主食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體長3-8厘米以下的苗種以水生昆蟲的幼蟲、蝌蚪、小蝦、仔魚等為食,體長20厘米以上的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青蛙為捕食對象(小型魚類主要指鯽魚、餐條、赤眼鱒、泥鰍及各種家幼魚)烏魚的游動速度快,但捕食一般不追趕獵物,而是隱藏于水草或其他隱蔽物附近,并高度注視四周的動靜,一旦發(fā)現有魚類等適餌游經附近時便迅速出擊,一舉捕獲。烏魚的攝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體長一半左右的活餌,胃的最大容量可達其體重的60%上下。據解剖,一條500克重的烏鱧,在較短時間內吞食10厘米長的草魚種8尾。烏魚還有自相殘殺的習性,能吞食體長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類個體。其食量大小與水溫有密切的關系。夏季水溫高時相當貪食,攝食量大;當水溫低于12℃時即停止攝食。

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當動物性飼料不足時,也能以豆餅、菜餅、魚粉等人工配合飼料為食。

(四)年齡與生長

烏魚生長速度相當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環(huán)境中,烏鱧與斑鱧的生長速度不盡相同。

烏鱧當年孵出的魚苗,年終平均體長可達15厘米,體重50克左右.根據在太湖采集的標本,各年齡組體長和體重為:1冬令魚體長14.2-19.2厘米,體重115-428克;2冬令魚體長24-28厘米,體重350-760克;3冬令魚體長32.厘米,體重605-1000克.

斑鱧各年齡生長速度為:1冬令魚體長19.0-39.8厘米,體重95-760克;2冬令魚體長38.5-45.0克米體重625-1395克;3冬令魚體長45.0-59.0厘米,體重1467-2031克

在人工養(yǎng)條件下,當年個體重可達250克,翌年達500-1000克。

(五)生殖習性

烏魚的產卵季節(jié)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異.在華南地區(qū)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區(qū)為5-7月,以6月較為集中.繁殖水溫為18℃-30℃,最適水溫為20℃-25℃。

烏魚性成熟年齡,在不同的地區(qū)也略有差異.在華南地區(qū)通常體長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魚性腺已成熟,而長江流域一帶則需要2冬令和體長30厘米左右才能產卵。烏魚能在池塘、河溝及水庫等水域內自然繁殖,產卵場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淺水區(qū)。懷卵量、產卵量與親體個體大小有關。烏鱧的懷卵量通常每公斤體重約為2-3萬粒.0.5公斤重斑鱧產卵量一般為0.8-1萬粒,個別可達1.1-1.2萬粒。

產卵方式是營造巢類型.產卵前,性成熟的雌雄親魚成對地游動在產卵場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營筑略呈環(huán)形、直徑約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魚巢.巢筑成后,在風平浪靜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魚相互追逐、發(fā)情,然后雌魚在魚巢之下接近水面處,腹部向上呈仰臥狀態(tài),身體緩緩搖動而產卵于巢上.與此同時,雄魚以同樣姿態(tài)射精于此。魚分多次產卵。產卵后親魚守于巢底,保護魚卵,免受侵害。

烏魚的卵金黃色,有油球,為浮性卵,卵徑2毫米左右。鱧黑龍江亞種卵徑略小,約1.5毫米。精卵的孵化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較低時,孵化化時間較長;水溫較高,則孵化時間短些.剛孵出的魚苗全長3.8-4.3毫米,體遍布黑色素細胞,胸鰭原基出現,油球和卵黃囊使體部明顯膨大,外形象蝌蚪,常側臥漂浮于近水面,運動能差,依靠吸收卵黃而生。苗全長達6.1-6.2毫米時,胸鰭、鰓裂和口均已出現,卵黃內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臥狀態(tài)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運動.開始攝食,親魚隨群保護.全長達7.4-7.5毫米時,全身黑色,卵黃囊消失,集群游動,開始攝食,親魚隨群保護.全長達15.5毫米時,體呈黃色,奇鰭末端呈黑色,背鰭、胸鰭和臀鰭已具鰭條,腹鰭則始現鰭條,開始分散游動,親魚亦停止護幼。

2Yó?&in=6 草魚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草魚屬。草魚的俗稱有:鯇、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混子等。英文名:Grass carp 。

我國重要淡水經濟魚類中最負盛名者當推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鰱(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世界著名的“四大家魚”,雖均為我國特有魚類,而草魚以其獨特的食性和覓食手段而被當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其體較長,略呈圓筒型,腹部無棱。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無須。下咽齒二行,側扁,呈梳狀,齒側具橫溝紋。背鰭和臀鰭均無硬刺,背鰭和腹鰭相對。體呈茶黃色,背部青灰略帶草綠,偶鰭微黃色。

草魚一般喜棲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qū)域。具河湖洄游習性,性成熟個體在江河流水中產卵,產卵后的親魚和幼魚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沒的淺灘草地和泛水區(qū)域以及干支流附屬水體(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叢生地帶)攝食育肥。冬季則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草魚性情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性貪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其魚苗階段攝食浮游動物,幼魚期兼食昆蟲、蚯蚓、藻類和浮萍等,體長約達10厘米以上時,完全攝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為多。草魚攝食的植物種類隨著生活環(huán)境里食物基礎的狀況而有所變化。

鯉魚&in=18 鯉魚

魚的一種。體呈紡錘形,口位于頭部前端,口旁有須兩對。體色青黃,尾鰭下葉紅色。背鰭、臀鰭都有硬刺,最后一根刺的后緣有鋸齒。棲息在水域的底層,雜食性。生長迅速,當年可長到250克以上。生活力強,能耐受各種不良環(huán)境條件。鯉魚品種很多,有全身呈紅色的紅鯉,體無鯉片的革鯉、荷包鯉以及團鯉、塘鯉等。特別是黃河鯉魚,是中國四大名魚之一,肉質細嫩肥美。鯉魚是我國重要養(yǎng)殖對象,經濟價值大,而且養(yǎng)殖的歷史悠久,已有2400余年。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養(yǎng)魚專著《養(yǎng)魚經》。

帶魚&in=17帶 魚(帶魚科)Trichiurus haumela

[地方名]牙帶、白帶魚、刀魚、鱗刀魚、柳帶、裙帶、腳帶、青棕帶、帶條魚。

[形態(tài)特征]體顯著側扁延長成帶狀,尾細長如鞭,一般體長60~120厘米、體重200~400克。頭窄長兩側扁,前端尖突。兩頜牙發(fā)達而尖銳、眼大、位較高,眼間隔平坦、中間微凹、體表光滑,鱗退化成表皮銀膜,全身是富有光澤的銀白色.背部及背鰭、胸鰭略顯青灰色。背鰭長,起點于鰓孔后上角沿背部齊長,臀鰭不明顯,只有鰭棘刺尖外露,無腹鰭。

[產地、產季]帶魚廣泛分布產世界各地的溫、熱帶海域、我國沿海均產之。浙江嵊山漁場是帶魚的最大產地,其次是福建的閩東漁場、主要漁獲期為春、冬兩個汛期。北方海域以6月份為旺汛期;東海各漁場以11月至翌年2月份為旺汛期。

[經濟價值]帶魚是我國最主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其年產量居全國海產經濟魚類之首位。帶色魚肥嫩而味美深受人們喜愛。此外,從其表皮銀膜中提取咖啡因,可做照相工業(yè)和醫(yī)藥工業(yè)原料;提取的6一硫代鳥嘌呤制成藥可治急性白血病、胃癌及淋巴腫瘤等。帶魚肉還可制取水解蛋白注射液。同時,中醫(yī)學認為帶魚性甘、溫,具有養(yǎng)肝止血的藥效。帶魚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 belt fish,輸往國別和地區(qū):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鰻魚&in=13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